啊啦逼嘎,座标上海的我在上周末又迎来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与谢幕后的莫大惆怅。
(使用无意义的状声词是作者的生活陋习)
对我而言,上海协会成功接手这项赛事的主办工作,应该是这次比赛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筹备人员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上海协会仍然让各位志愿者及评审都感到满意,而协会也延续去年比赛的评分制度,让参赛者于赛后能得到更好的评分结果。
当地方性协会有能力独立举办一场正规化的比赛,并且使协会成员能参与、学习,并传承下去,这可能正是这次比赛最有意义的一部分。
不可重现的活动,就不能算是一场好的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上海的啤酒比赛虽然是由上海家酿啤酒协会(现已改名为上海精酿啤酒协会)创办,但去年转由我所任职的公司“酒花儿”主办,所以我才会说今年的主办工作又回到上海协会手中。
上海精酿啤酒协会会长林林在赛前与我沟通,认为我们需要重新奠定上海家酿比赛的定位,并创造出它的特色。
上海作为一个华语地区的重要国际都市,适合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中心,因此我们这次收取的参赛作品偏重在两岸三地范围内,加深大中华地区的交流。
我们也抛弃过去在挑选评审名单时,必须努力邀请欧美或其他国家知名评审的习惯,所以这次我们只邀请能使用中文沟通、写作的BJCP啤酒评审。
去年就邀約好的BJCP地區主席 Scott Bickham 則是個美好的意外。
无论是去年的 2016上海国际精酿啤酒大赛或是今年的2017上海市全国家酿啤酒大赛,提供评审一个无忧无虑的评分环境,一直都是我最大的心愿。因此,本次的比赛有几个特点:
1. 评分时间绝对充足:今年每款作品都有12分钟以上的单独时间,评审可以尽情地品尝作品及填写评分单。
2. 评审一天之中可以喝到不同类型的作品,不会因为重复喝到相同类型的作品而感到疲惫或无趣,且作品数不会过多,给予评审过多压力。
3. 由经过培训的Steward为评审打理所有琐碎小事,评审只需专注于评分就好。
国内最强的啤酒比赛志愿者团队,这是我在「上海精酿啤酒协会积极会员 H 小姐」眼中看见的骄傲,能与她合作也是我最感动的事。
我从未在负责给评审提供参赛作品的志愿者身上看到如此认真的脸庞,王博是林林安排给我的意外惊喜。
互动环节:这次我们首度加入了志愿者与评审同饮一杯酒的方式,当倒酒人员在出酒时,会同时提供三位评审及一位志愿者的量,也就是一次提供四杯酒,让志愿者能跟评审同时喝到同一款参赛作品,聆听评审的讨论,并从中学到经验。
这次因为Scott的工作安排影响,让我无法给考生在考试前能有一个实习的机会,是我最大的遗憾。
给各位看一个数据分析:“2017 参赛作品分组表”,并附上去年的数据。
(点开大图更清楚)
其实看得出来国内家酿爱好者对于特定风格有着异常的热情,例如国内很难新鲜到位的IPA,或是没有好的液态酵母酿出不够清爽的小麦啤酒。
我必须在此稍微严肃地提出一件事,那就是依照能取得的物料风味,酿出最适当的酒款才是酿酒师真正的学问所在。当然在啤酒里面添加一堆奇怪的东西听起来有些可怕,但其实也是本土创作的一环,多尝试绝对会是件好事,但在酿造完成后,不妨自己喝喝看,感受一下原料特色是否明显、整理味道以否平衡。
看这数据其实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思考:想得奖的人应该研究哪些分组的作品比较少,而值得用心去抢奖项;想酿酒给自己喝的人,应该思考你是否落入了追潮流的陷阱,而根本没发现你真正喜爱的风格呢?
家酿啤酒的核心价值,不就是展现出不受拘束的创作行为吗?
例如本次最佳作品之一的浦公英Gruit,这正是家酿精神的经典范例!
如果要我说这次比赛有什么缺点,那我觉得出具个三千字检讨报告都不为过,我想在明年用行动证明我们是能进步的。
更加完善、更具特色、更有吸引力的上海市家酿啤酒大赛,明年等你来参加!
最后,都看完那么多作者无意义的词句了,我们来看看这次的得奖结果与比赛相关数据!
上海精酿啤酒协会等你加入!
---------------End---------------
用户点评 共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