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感觉自己跟酒有不解之缘。
记得六七岁的时候,跟哥哥在家里玩美猴王的游戏,喝了爸爸的半瓶黄酒,睡了一天一夜,哥哥被(can)严(zao)重(du)教(da)育。上到小学,夏天妈妈经常用暖水壶在外面打鲜啤酒回来,我也跟着喝,感觉非常棒。初中、高中、大学直到后来工作,也在懵懵懂懂之中喝了很多啤酒和白酒。
现在看来,大部分中国人自己在家是不喝酒的,要么不喝,要么出去组局人多的时候使劲喝。而我很早就喜欢一个人在家喝酒,冬天白酒二两,夏天啤酒一瓶,多了也不想喝,不喝却会感觉这顿饭少了点什么,心里空空的。
最健康的饮酒方式应该莫过于此了(其实想想,中国市面上的啤酒和白酒都很难喝,不是涨肚就是刺激口腔喉咙难以下咽)。直到有一天,我对酒的认知出现了重大转折,应该说是喝了将近30年酒终于喝明白了。
2012年,当时我还在医院工作,有一位患者特喜欢喝酒,他正尝试在家酿制白酒。当时我也没有多想,帮他在淘宝买了些工具和原料,他出院后在一次聚会中,我尝到了他做的白酒,粮食发酵伴着曲香,入口绵软,一点也没有刺激感。当时就决定:我也要酿!
三杯清醒,四杯必醉,醒来浑身舒爽——这也是我“三杯不倒”网名的由来。之后我就开始跟着这位老师傅学习在家酿白酒。
2013年5月,老师傅说开始在家酿啤酒了,当时我也没在意,只是想啤酒怎么还能在家酿呢?出酒了,几个朋友过去尝了下,我的天呐!啤酒怎么会这么好喝?这是啤酒吗?怎么跟我过去喝的啤酒根本不是一个味道!琥珀的颜色,水果的香气和口感,感觉特别像饮料!我也要酿啤酒,这是天大的正事。
然后老师傅又扔给我一本书,是高岩写的《喝自己酿的啤酒》,我如饥似渴地看完一遍,立刻购买工具原料,当时就一个念头——让自己和家人,还有朋友喝到真正的啤酒。
大概是六七月份开始了第一桶的酿造,发酵中期待的心情就像初恋,紧张而忐忑。酒出来了,找了几个朋友一喝,大家都说好喝。后面就开启了入魔般疯狂的酿造,一有空就酿酒,一天24小时里有12小时在想关于酿啤酒的事,喝到我酿的酒的朋友也越来越多,我在努力传播给所有认识的人。
2014年6月,我到上海参加思南公馆啤酒节,真是大开眼界!喝到了非常多的好酒,还遇到了高大师本人,聊起了该年的大师杯将开始“由团体冠军所在协会举办下届比赛”的规定。
这次经历也突破了一些做酒的瓶颈,啤酒节后回到河北有两个月没有酿酒,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把酒酿的更好。8月份开始酿制我老婆特别喜欢的一款酒,就是”楚留香IPA”,这款酒是上海精酿啤酒协会李光头老师的配方,根据我自己的设备、原料和感觉,略作修改开始酿造。
2014年10月北京大师杯开始,就顺便报名参加了,很幸运拿到了当年的总冠军。我还参加了其他三个组的比赛,基本以一己之力为河北拿到了团体第二名,由我发起并成立了河北协会,并开启了由地方酿造协会举办大师杯的先例。
2015年8月,在协会兄弟们的共同努力下,在秦皇岛成功举办了大师杯的比赛,并且由河北邢台的耿宏炜蝉联了该届比赛的总冠军。
以前别人介绍我时,总说我是第三届“大师杯”中国家酿大赛总冠军,现在我更喜欢别人介绍我是河北家酿啤酒协会会长。冠军更多的是荣誉,而会长更多的是责任。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可以把家酿啤酒推广到更多的人群中去,推广到更远的地方去。
酿酒很简单,但酿好酒却很难,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去领悟、去突破瓶颈。如果简单告诉酿造新手建议,那就是“多酿,多喝,多交流”,中国家庭酿酒师越来越多地出现,才是中国精酿崛起的希望。
回首:
2014年6月参加上海首届家酿大赛,思南公馆啤酒节;
2014年9月组织河北家酿啤酒爱好者第一次聚会;
2014年10月荣获第三届“大师杯”中国家酿啤酒大奖赛总冠军;
2014年12月发起组织建立河北家酿啤酒协会,首次亮相北京家酿啤酒节;
2015年3月,辞去医院工作,远赴上海追逐啤酒梦想;
2015年5月,组织了上海第二届全国家酿大赛并担任评委;
2015年8月,组织河北协会举办第四届秦皇岛“大师杯”;
2015年10月加入酒花儿,互联网+啤酒,开阔了眼界和对精酿啤酒的新的认知;
2015年11月,发起组织了河北首届家酿啤酒交流赛;
2016年6月,参与组织上海国际精酿啤酒大赛并担任评委;
2016年全程参与“大师杯”五场分站赛及总决赛并担任评委;
2016年9月参加BJCP大陆首次线下品酒考试,并顺利通过认证;
2016年10月在宿州光途酒厂工作;
2017年5月,通过和Speidel合作,自己的第一款瓶装啤酒上市;
所有关于啤酒的梦想都在一步一步实现。
楚留香IPA 配方(20L):
澳麦 6.5kg
结晶麦芽 0.25kg
卡斯卡特 15g 前投
努格特 10g 30分
西楚 12g 20分
奇努克 10g 15分
西楚 30g 5分
西楚 50g 干投
酵母 US05
初始糖度 15P
重点糖度 3P
酒精度 6%
发酵温度 15--18℃
用户点评 共 2 条评论
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