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晚的酒局上,与酒友们喝着喝着聊到了啤酒的酒标,于是有了这篇随笔的灵感。
行走的百威
酒标者,酒之衣冠也,衣冠楚楚的有之,衣衫褴褛的有之,在精酿的世界里,衣冠禽兽更是不少。从笔者不科学的分析,啤酒酒标大致与 a.国家 b.酒厂文化程度 c.营销想法 d.酒款特性 有着比较大的关联。
德国的酒标总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德国来的德式啤酒,了不起的格式化能力,在此也可以略为看出德国人传统又严谨的一面。
来自德国的“国家队代表”
笔者个人非常喜欢日本北德酒厂的酒标设计,略带抽象意念的版画,配色低调中透着花俏,是美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碰撞融合后的呈现。
来自日本的“有文化代表”
在整个精酿啤酒的世界里,塑造酒厂形象的能力,Mikkeller 说第二可能就没人敢号称第一。简单科普下,帽子小伙名叫Henry,卷发大姐名叫Sally,这一对儿是 Mikkeller 的 创意总监——来自美国费城的艺术家 Keith Shore 为 Mikkeller 独创的鲜明角色。
无人不识的Mikkeller帽子小伙
下面这一系列是欧米尼珀罗/巴克斯顿合酿的冰淇淋口味啤酒,不得不说这酒标长的真像阿拉蕾的好朋友“便便先生”。相信很多朋友都会忍不住想喝喝看翔的味道,而且最好一次来四支。这个酒标简单粗暴地把酒瓶内容物用具像的图案呈现出来,让消费者印象深刻。
行走的便便冰淇淋
对中国或者台湾的消费者而言,面对着种类众多的精酿啤酒,刚入坑的朋友们常会出现选择困难症。这个时候,最直接的瓶身、酒标设计成为了大家无法抗拒的诱因,该阶段喝酒多属于初尝或者猎奇。
慢慢的酒越喝越多,大家开始有一些自己的品味,也会逐渐建立起对部分偏好品牌的忠诚度,此刻酒标好不好看已是其次了。而喝到了一定境界的酒鬼,据笔者的观察,他们一般只关注两件事情:第一是价格,第二是口味。
另一组具象化高手
我想这样就能比较好的解释,为什么美国很多顶尖酒厂的酒标设计都不甚出彩,因为美国消费者早已将精酿啤酒做为日常消费品,已经跨过被人教育什么是精酿啤酒的这个阶段,而且基本消费当地啤酒为主,味道够好就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及获得品牌认同。
不说还不知道这些酒有多厉害
而没有实体酒厂的吉普赛品牌,如Mikkeller / To ol / Pohjala 这些吉普赛或曾是吉普赛的品牌,为了提高可见度,增加品牌附加值以cover掉代工费用,将酒标设计得美美的、充满特色,那也是无可厚非。高颜值又好喝的产品,既能装X又有品味,是入门消费者们所喜闻乐见的。
也是好漂亮的酒标
这两三年的时间,国产的精酿品牌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成立,有个有趣的现象是不少品牌喜欢用中文字来做酒标,毕竟中文字本身就是种艺术,放在酒标上足以产生一定程度的吸引力。
中国风
说起中国风的始作俑者,必须得提到来自台湾的“啤酒头”酿造的节气啤酒,在台湾风靡一时,俘获了无数文艺青年的心,人人都想收集一套在家里当装饰品。也让许多后进的华人啤酒品牌起而效之,以为只要弄得有点文青,就能有市场有销路。
中国风的滥觞
而下面这支“文青不要喝IPA”也算是近期台湾看不下去文青风的一种反弹吧!
结果看不下去的人出了这个
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精酿爱好者有精酿爱好者想要的,文艺青年有文艺青年想要的。美美的酒没什么不对,前提是,够好喝就行。